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期间全智股配,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晤引发外界广泛关注。印度总理莫迪直接搭乘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车前往会晤场地,对外展现出一副俄罗斯和印度关系密切的景象。
在国际政治版图上,印度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平衡术,一方面积极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,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维持着传统友谊,这种"左右逢源"的策略在近期愈发显著。
这种看似矛盾的外交姿态背后,实则是印度对俄罗斯的深度依赖。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,印度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超过20%,2024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每日175万桶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不仅自用这些低价采购的俄罗斯原油,还通过精炼加工后转销欧洲市场,形成独特的"能源套利"模式。
这种行为直接触动了美国神经,特朗普政府以"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"为由,对印度钢铁产品加征50%关税,导致两国贸易摩擦升级。
展开剩余70%俄罗斯对印度的战略需求同样迫切。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,莫斯科需要新德里在国际场合的声援——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冲突决议的表决,还是金砖国家等新兴机制中的立场协调。
更直接的是,能源出口与军火贸易构成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。俄罗斯失去欧洲这个最大能源买主后外汇存款紧张,印度扮演了甲方角色,每年购买大量石油和俄产武器。
而两国在贸易领域的"去美元化"实践早已悄然展开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,双方即开始尝试本币结算机制,目前约30%的双边贸易通过卢比-卢布直接兑换完成。印度缺乏美元外汇,俄罗斯更是无法通过SWIFT进行美元结算,两国都希望推行本币结算,如此来看普京和莫迪联合起来对抗美元霸权很有搞头?
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全智股配,货币信用问题成为横亘在去美元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。
美元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源于全球市场对其价值的共识。相比之下,卢比和卢布的国际化程度有限:卢比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不足1%,卢布更因制裁影响跌可以忽略不计。即便在俄印双边贸易中,企业也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过渡货币。
若一种货币想要成为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结算货币,其币值必须保持相对稳定。唯有如此,买卖双方才无需担忧因汇率大幅波动,即大幅升值或贬值而遭受汇兑损失。要知道,一笔生意的利润率通常处于5%至20%的区间,一旦汇率变动过于剧烈,原本盈利的生意很可能瞬间沦为亏本买卖。
货币的信用状况,并非普京与莫迪两位领导人能够轻易左右的。它取决于其他国家的企业、机构以及个人对卢比或卢布的认知与评价,而这种信用需要货币发行方通过长期保持优秀的表现来逐步建立。
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卢比和卢布的信用状况均不理想。倘若俄罗斯和印度执意要推进“去美元化”,那么选择第三方国家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便成为可行之策,人民币便是不错的选择。可问题是俄印两国恐怕都不愿看到人民币借势崛起,莫斯科担忧过度依赖人民币会削弱自身战略自主性,新德里则顾虑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扩张。
这种矛盾心态在2025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体现得尤为明显:尽管成员国同意扩大本币结算,但具体实施方案仍停留在纸面。
综上所述,别看普京和莫迪聊得火热,“去美元化”最多也就仅限于讨论上,真要做到还差得远呢。
或者可以这样认为,仅凭俄罗斯与印度的国际信誉和金融稳定性,卢比和卢布都不具备替代美元的可能,连边缘国际货币都搭不上。要“去美元化”必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,什么时候能放低姿态、面对事实了,什么时候再考虑“去美元化”。
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全智股配,欢迎关注、点赞,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!
发布于:上海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