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鼎冠配资,都有“死者为大”的说法。
还有一种传统:“红喜不请不到,白事不请自来。”
大家对过世的老人,都很尊重,葬礼都尽量办得体面。
在古代,还留下“董永卖身葬父”的典故,就算是一穷二白的子女,葬礼也要落实下去,这是孝道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葬礼的做法,都趋于简单化。
很多地方都兴起了“丧事一条龙服务”,但也有人不看好,认为太潦草了。
扪心自问,你对此新兴事物,是什么看的呢?
图片
01
我家在湘南的农村,村庄还算大,有三十多户。
村里制定了一个规矩:但凡有老人过世,村里的青壮年都要来帮忙。一些二十多岁的男人,要主动学习如何抬棺材,挖坟坑等。女人们,就负责做饭,待客。
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到两千年,这规矩都落实得很好。
到了2006年之后,规矩就开始变了。丧事期间,大家都是请流动酒席,省去了买菜、做饭、借锅碗瓢盆的麻烦。
单凭靠一家人,是无法同时接待十几桌的客人的。村里人都要拿出自己的锅碗瓢盆,桌子等,这就很麻烦。
流动酒席好多了,只管给钱。并且他们还提供免费的雨棚,万一下雨,也不担心客人没有地方就座。
近几年,大家发现,村里都凑不齐抬棺材的队伍了。按照习俗,抬棺要八个年轻男人。还有几个男人,用来做替补。
如果封地距离村庄很远,这抬棺的任务就更大,要的人更多。
也能够理解,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,总不能专门请假,从广东、上海、杭州等地赶到村里,就为了抬一次棺材吧。
为了解决劳动力不够的问题,有村里人就到县城的零工市场,喊一些打零工的中年人,来帮忙抬棺,付给他们工钱就是。
现在,县城、镇上都形成了“丧事一条龙服务”的队伍,不管是抬棺,还是酒席,坟墓清理,送葬的音乐配置,哭丧等,都一并做完。
图片
02
大家对丧事一条龙服务,也是褒贬不一。
说不好的,列举了四个方面。
第一,专门做丧事的队伍,他们和村里人达成了默契:三天之内,必须把事情办妥,否则就要加价。
这办理丧事,变成了一次交易,并且时间仓促,对死者似乎不尊重。
可能在三天里,一些远方的亲戚,都赶不到现场,无法送别。
第二,服务费用,不便宜。动不动就是几万块。对于穷苦家庭来说,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。
第三,服务的质量,不一定很好。
有的队伍,在坟墓修整上,非常马虎。根本不管什么风水,就是送葬的路,都是随意修一下。
在吃喝上,队伍以利润为主,可能味道不好,食材不新鲜等。我们也很少看到流动酒席的证件,无法核实他们的东西来源等。
在队伍中,很多对落葬来说,是外行,抬棺等,都是没有章法的。从迷信的角度,让一些人很难受。落葬的流程,可能和地方习俗冲突很大。
还有,一部分主家和队伍闹矛盾,在经济上扯不清。
第四,价格不透明,也确实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消费,让人觉得是欺诈。
在一条龙服务方面,我们也没有看到地方制度的约束,万一有纠纷,也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。
说好的,也有好几个方面。
第一,不要求村里人帮忙了,丧事举行就方便多了。
村里外出的人,不要回来,也省去了人情世故。不会欠下一大堆的人情债。
第二,主家不折腾,就是给钱。反正适应了流程,什么都好办。
事实上,就是请村里人帮忙,也会花不少钱。一个村里的人都来帮忙,吃吃喝喝好几天,还一批人送葬,都要一定的好处。
第三,有的人对老规矩,早就不满意了。借助一条龙服务,移风易俗,这是对的。
其实大家应该意识到了,殡仪馆举行葬礼,也是一条龙服务。并且更加简便。
到一个固定的大厅里,把过世的人放两天,让亲戚朋友来送一程,接下来就是火化,直接放到墓坑。后续的问题,殡仪馆都做了。
在殡仪馆,很多东家,自己都闲着,就是和客人聊聊天。因为老人过世,劳累得不行的时代,一去不回了。
图片
03
不管你是否愿意,“丧事一条龙服务”都是大势所趋。
家有老人的,要做好准备,都适应一下新的局面。
作为子女,应该和老人沟通,说一说当下的时代,人们对落葬的习俗,有什么改变。
也问一问老人自己有什么看法。从而避免了老人在临终前几年,瞎折腾,总是提要求。
一些老人为自己修活人墓,要巨大的棺材等,子女要及时制止。
另外,子女要尽孝,让老人体会到,厚养薄葬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生的时候,要什么都顺顺利利的,病了有人管,吃喝有人送,日常有人问,这就很不错了。
作为老人,应该多学习,多看看信息,也多看看村里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不要强求老一套,给子孙添麻烦。
过世之后的事情,都是子女的事情,老人自己瞎折腾啥呢?也大大方方地告诉子女,一切都由你们做主。
如果老人很开明,主动提出就在火葬场搞定,简简单单地送别,轻轻松松地落葬,那就最好了。
不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,也不要给精神负担。
过好自家的日子,采用极简的葬礼,花钱少,子孙好,福气多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鼎冠配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